close

  明天,全國939萬考生將走進考場,整個社會也將進入屏息靜氣的“高考時刻”。養兵千日,用兵一時,對於高考涉及的幾百萬家庭而言,這場“收官之戰”,也意味著持續半年、甚至更長時間的“高壓模式”,走到了終結前的最高潮。
  高考壓力之大,非親身經歷難以體驗。在《舌尖2》里,安徽省毛坦廠中學的備考故事讓人印象深刻。考試前夕,學生們將書本撕成碎片,雪花一般揚出窗外的情景,更將接近臨界狀態的高壓宣泄表現得淋漓盡致。這當然不值得提倡。還有,就是“雷人”的勵志標語,“只要學不死,就往死里學”,“要成功,先發瘋,下定決心往前沖”……
  壓力,讓人感同身受的壓力。但在人生的第一場大考面前,我們不該責備,甚至也不應苛求這些孩子,唯應祝他們好運,取得好成績。幾天后的高考分數,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他們能不能上大學,上名校還是普通高校,上好專業還是差專業。甚至還預設著他們將來的職業生涯和人生道路。客觀現實擺在面前,除了拼命,他們選擇無多。甚至,我們對高考的批評反思常常也於事無補,畢竟在高校遴選制度方面,現階段還很難找到更好的替代方案。
  但這並不等於說,高考造成的巨大壓力就是科學合理,甚至是不容置疑的。雖然高考已經不再“一考定終身”,但它在決定考生的未來命運和人生道路方面,仍然占據著太大的權重。每個孩子都應該獲得人生出彩的機會,但高考常常成為出彩與否的重要關口。對於成績優秀,或者擅長考試的孩子來說,經此一役,他們就可能得以進入令人艷羡的名校、名專業,相應地,將來就容易獲得體面的工作,以及比較高的社會地位,更容易獲得自我實現。但對於許多學習不好,或者不善於考試的孩子來說,高考失敗之後,人生的道路並不那麼寬廣,展示的舞臺也不那麼容易獲得。他們中的一些人,很可能就要外出打工,從事一些技術含量不高、發展前景缺乏、簡單重覆的體力勞動,在經濟狀況和社會地位方面,競爭力相對偏弱。
  可實際上,人的天分和能力千差萬別,人生的道路也很漫長。每種天分和能力都應該獲得用武之地;人生路上每一步努力,也都應該獲得相應的回報。如果僅僅用分數作為衡量標準的高考,在決定命運方面沒有那麼大的權力;如果高考失敗的考生,在高考之外也能獲得更多的機會和舞臺,高考也許就不會成為人生的“殊死”決戰了吧。
  再者,壓力早就不獨高考所有,而是瀰漫於整個社會。成敗之戰也不獨高考一役,激烈競爭存在於社會上的諸多領域。高考被人稱為“人生第一考”,意味著孩子們今後的人生道路上,就業、晉升、成家、育兒,“大考”將接踵而至,甚至可以說,社會處處在考,人生時時在考。客觀現實的環境、大眾媒體的渲染、社會觀念的傳播,使許多人常常面臨“成功還是失敗”的拷問,常常置身於走進高考考場般的壓力之中。這種社會心態很難說是健康的。
  在許多社會裡,成功者都是極少數人,他們或者出類拔萃,或者努力非凡,加上機遇運氣,最終獲得了命運的回報。真正的失敗者也不占多數。而絕大多數人都處於成功和失敗之間的中間地帶,他們有穩定的工作、收入和生活,有可預知的未來,併在這種穩定狀態里各安其所、各得其樂。然而當下頗有市場的一些“成功學”,卻無視這種符合正態分佈的社會規律,不知疲憊地向人們灌輸庸俗的 “成功”觀念。在這種庸俗的“成功學”里,成功不是人生的奢侈品,而是必需品;不成功的人生就直接跌落到失敗境地,從而取消了廣闊的中間地帶,“成功”把人們劫持了。在這種“成功學”影響下,大眾媒體、商業廣告里,觸目所及皆是華衣美食、豪宅香車,這種只有極少數人才能過的生活方式,被許多人誤認為就是生活的常態,誤認為只有這種生活才是值得追求的,其他生活方式都沒有價值。
  對成功的渴望,使人生變成了大考場、大賽場。孩子被形容為“站在起跑線上”,人生被描述為“一場馬拉松”。置身於這樣的社會氛圍里,考生們撕書揚灑的宣泄,以及那些多少有點觸目驚心的勵志標語,其背後的壓力根源,是否已經依稀可辨?實際上,人生道路和生活方式千千萬萬,不一定非要始終保持奔跑比賽的姿勢,也不一定非要擠在同一條跑道上,比拼出快慢高低。你可以奔跑,也可以漫步,甚至可以坐下來,躺下來——只要那是你心靈的召喚、社會的需求。
  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動為人生解題做答,從這個意義上說,趕考的不僅僅是高三的孩子們,我們都是趕考人。也願每個人,都能交出無悔的人生答卷。
(原標題:明天,我們都是趕考人)
(編輯:SN093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r66prokc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